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家学者
张公瑾
研究领域----- 傣族语言文化、少数民族古籍和语言学理论
姓名: 张公瑾
来自:中国
出生:1933―2017
籍贯:浙江温州
职称: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所在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个人基本信息: 出生在浙江温州,曾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和复旦大学社会系,后到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学习民族语文,1952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壮侗学研究所所长。学术兼职有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特聘专家,中国文字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民族古籍研究》期刊主编,《民族语文》杂志编委等。 主攻傣族语言文化、少数民族古籍和语言学理论。讲授“语言学概论”、“文化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方法论”、“傣语文”、“傣语语法”、“傣文文献”等课程。

从事工作及专长: 傣族语言文化、少数民族古籍和语言学理论

科研成果: 专著有《傣族文化》、《傣族文化研究》、《文化语言学发凡》、《中国的傣族》(曼谷泰文版)、《傣历、公历、农历百年对照年历》等。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民族古籍概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解》、《语言学与民族物质文化史》、《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三册及大型套书《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等。编著及合著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傣族宗教与文化》等。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在国外发表20余篇。主持国家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任主编。曾多次到美国、泰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所主持的壮侗学研究所与泰国玛希隆大学、朱拉隆功大学、彭世洛皇家教育学院以及美国北伊利诺大学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目前主持项目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之外,还有国家民委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图典》和教育部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活态古文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2005年被评为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教学“十佳教师”,2006年获第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张公瑾从事教学科研工作50多年来,在傣族语言文化、少数民族古籍和语言学理论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 在傣族语言文化方面 把傣族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研 究,在傣族语言、文字、文学、古文献、天文历法、农业科技、宗教等领域多有创见。在傣族语言方面,1958年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此后,着重傣语语法中的语序研究,并与古代汉语句法进行比较。先后发表了有关傣语名词修饰语的语序,动词带宾语、宾语又带修饰语的语序,动词带宾语和结果补语的语序,单位词及各种状语在句子中的位置,隔语词在句子中的作用等系列论文,展示了汉藏语系语言中最具有特点的语法本质,揭示了一些过去未被注意到的语法规律,开辟了一个以句法为中心的研究领域;在傣文方面,相继撰写了《傣族的文字和文献》、《傣族经典文字考源》、《傣文渊源及其亲属文字》、《傣族文字发展史上的几个问题》、《傣泰系统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西双版纳傣文古籍中的声韵学文献》以及《傣文<维先达罗本生经>中的巴利语借词》等论文,系统地讨论了傣文文字起源、传播、演化等方面的问题,基本上理清了傣文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在傣族天文历法方面的成果备受学术界推崇。先后译注了《苏定》和《历法星卜要略》两部老傣文天文历法古籍,撰写了10多篇论文,解开了傣族天文学的计算数据和傣历的安排方法,使这门濒临湮灭的学科得以保存和复兴。所揭示的傣历计算公式被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和科学出版社输入计算机用于傣历一千多年的日期推算。在傣族宗教领域,既重视汉文文献的材料研究,也对傣文文献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对我国南传佛教的传播、发展、特点、地位和教义等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发表了《南传佛教与傣文贝叶经》等重要论文。他始终将宗教作为傣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研究。最近与他人合作已完成《中国南传佛教史》的写作。此外,在傣族的农业技术、傣族文学方面也发表了不少论文。 二、在民族古籍方面 从傣文古籍入手,并涉及其他民族古籍的各个方面,在民族古籍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自1983年以来,一直担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并相继担任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和会长的职务。撰写了《傣族的文字和文献》,编写了《傣文古籍见知录》,对傣文古籍作了全面的综合介绍,并翻译整理了傣文天文学、法律和编年史方面的古籍多种。他依据南传佛教语言巴利语材料研究傣文宗教古籍,结束了过去傣文佛典只有音译或根据字面大意翻译成汉文的状况,使傣文佛典的名称得到准确翻译,与汉文佛经传统译名相一致。主编了《民族古文献概览》,系统地对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进行了分类和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解》是有关中国各民族古籍的大型工具书。有关民族古籍的系列论文如《民族古文字、古籍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文字古籍与中华文化》、《史诗研究与古籍整理》、《民族古籍和民族古籍学》等则是我国民族古籍理论研究的开创性论文。他现在还担任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60卷本)主编。本项目为跨世纪的国家级文化重点工程,已出版14册。 三、在文化语言学方面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致力于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建设。1982年发表的《社会语言学与中国民族史研究》一文是他在文化语言学方面的开篇之作,《语言的文化价值》、《文字的文化属性》、《文化环境与民族语文建设》、《文化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文化语言学与民族语言研究》、《语言的生态环境》、《走向21世纪的语言科学》、《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民族语言研究》等论文,将语言纳入文化范畴。 在《文化语言学发凡》中提出了语言和文化的新概念,并将语言事实和民族文化、民族的思维方式联系起来,力图使语言学成为一门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科学。浑沌理论是从研究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更着眼于总体、过程和演化,它对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针对传统的谱系树理论与历史上语言不断减少的事实相矛盾的情况,他提出了语言发展“河网状”的新模式。撰写的《浑沌学与语言研究》、《壮侗语—分布与演化中的浑沌》、《文化语言学的时代课题和浑沌学在语言学中的运用》、《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的新视野》、《语言学思维框架的转换》等论文,是应用浑沌理论研究语言现象的有益探索。其《文化语言学发凡》一书则是阐述和应用这一理论的尝试,研究成果已引起学界同行的重视。近年来,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每年召开“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讨会”,并在每次会议之后出版一册论文集。

学者风采: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