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家学者
张均如
研究领域----- 侗台语族诸语言和有关汉语方言
姓名: 张均如
来自:中国
出生:1929-- 2011
籍贯:北京
职称:研究员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研究员

所在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个人基本信息: 1950年高中毕业,同年考上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语音乐律研究室,任练习生。1952年到广西参加壮语调查研究。1954年调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1962年并入民族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83年任副研究员,1985年受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1986年受中国音韵学会聘请担任该学会在华中工学院语言研究所举办的中国音韵学训练班的语音学教师。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从1952年起,张均如一直在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和海南岛等省(区)从事侗台语族诸语言和有关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工作。先后参加调查了壮、布依、临高、傣、侗、仫佬、佯僙、水、拉珈、标、布央、拉基、普标等语言和有关省区的一些汉语方言。在语言研究中,有不少新的观点和新的发现。由于工作积极努力,成绩优异,曾多次受到表彰和奖励。 1952年,参加国家民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派出一个以袁家骅教授为首的,包括韦庆稳和张均如的一个小组到广西调查壮语的使用情况,并进行拉丁化新文字创制的试验。广西省的领导专门从各地区抽调一些青年在广西民族学院办了一个民族语文训练班。学员毕业后,就跟调查小组一起到各地调查。选定来宾县寺脚乡的壮话为标准,设计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案,并编写课本,在来宾县寺脚乡和宜山县洛东乡的文盲群众中试教,效果相当好。总结经验写成《一九五二年壮族语文工作报告》(语言学专刊)。 参加1954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受广西区之约而派遣的壮语调查队,到广西调查壮语方言,计划创制壮文。后来1956年国家民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和派遣的7个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到有关民族地区进行调查,广西的壮语调查队定为第一工作队,与广西(桂西)壮文研究指导委员会,共同组成调查队。在龙州调查时,发现南宁西郊下楞的壮语声调的变化复杂,经过对比研究,认为这种声调的变化与声母的性质、发音方法有关。根据多年收集积累的语言材料加以研究,又陆续写出《壮侗语族塞擦音的产生和发展》、《侗台语族声调的产生和发展》、《侗台语族送气清塞音声母的产生和发展》、《侗台语族轻唇音的产生和发展》等文章。 1955年初,壮文方案制定之后,作为壮文委员会语言研究室词汇组组长之一,既参加编写词典,又要担任壮文骨干训练班的语音课。后来在广西壮文学校,参加培训学员一千多人。 1976年,壮语组开始《壮语调查报告》的改写工作。后来又与梁敏二人带领研究生到贵州和广西实习,又隆林各族自治县核对补充俫语和仡佬语、到海南岛补充调查临高语的材料、到广东连山县、怀集县调查壮语、标话。 在编写词典的过程中发现武鸣、上林、都安、马山等地的汉字读音跟桂林、柳州的西南官话不大一样,有人说它们来自西南官话,也有人说它们来自白话(粤方言),广西的汉人多是秦汉时开始入桂的,各地征夫和迁徙的人民到达广西之后,逐渐形成一种内部基本一致的语言——古平话。它是当时广西及周边地区官场、商业用语,也是汉人与当地土著交际,学习文化的媒介,影响深远,广西各民族语言的汉语老借词大都源于古平话。对此,发表《广西中南部地区壮语中的老借词源于汉语“古平话”考》一文阐明自己的观点。 1986年语言研究室上马编写各语族概论,和梁敏承担《侗台语族概论》的任务,并且已经做了一些语料收集和对比研究的工作。在构拟侗台语族原始母语的声、韵、调系统时,就把上述这些新观点和其他研究成果都融合到《侗台语族概论》和后来的《壮语方言研究》等书里去了。这些著作出版后,被评为院部和所里的优秀科研著作、获过奖。

从事工作及专长: 侗台语族诸语言和有关汉语方言

科研成果: 已出版专著:《壮汉词汇》(集体项目,主持人之一)、《壮语音系汇编》(集体项目)、《水语简志》、《侗台语概论》(合作)、《壮语方言研究》(六人合作)、《临高语研究》(二人合作)、《标语研究》(二人合作)、《普标语研究》(三人合作)。 已发表论文:《原始台语声调类别探索》、《广西中南部地区壮语中的老借词源于汉语古“平话”考》、《壮侗语族塞擦音的产生和发展》、《壮语文麻土语的音类变化》、《广西平话中的壮语借词》、《广西平话对当地壮侗语族语言的影响》、《侗台语族声调的产生和发展》、《从汉台语的数词是否同源说起》、《侗台语言的系属和有关民族的源流》、《关于水族族源和水书形成之我见》等40篇(其中一部分为与梁敏二人合写)。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