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蓉兰
研究领域-----
拉祜语文、语言学、民族学、民族民间文学、民族教育、民族语文翻译等
姓名:
张蓉兰
来自:中国
出生:1936—
籍贯:山东莱州市
职称:研究员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研究员
所在单位:
云南省民语委
个人基本信息:
1937年后迁北京。1955年至1959年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拉祜语专业就读。毕业后分配到云南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工作。1959年至1966年在省民语委、省委边疆民族工作队、省民委民族语文编译室、省民委办公室从事行政档案整理工作。1980年调回省民语委,正式开始从事民族语文翻译理论研究和民族教育调研工作。1987年被评为社科系列副研究员。1994年晋升为研究员,1996年退休。从1980年至1996年达16年时间,主要从事拉祜语文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对语言学及其他边缘科学:民族学、民族民间文学、民族教育、民族语文翻译等学科进行了探索。
从事工作及专长:
拉祜语文、语言学、民族学、民族民间文学、民族教育、民族语文翻译等
科研成果:
工作业绩:(1)1981-1982年参加对云南苦聪人的族属识别工作。从语言角度提出苦聪人属于拉祜族,得到省人大、国家民委批准;(2)与已故的李维新同志合作,对拉祜语文字方案中两个元音、两个声调的合并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对拉祜文字方案的修改意见,经省民语委研究并通过,并批准实施;(3)与拉祜族彭志清合作,撰写了《拉祜语动词的语法范畴》一文(载《民族语文》87年第二期);(4)与拉祜族肖淑琼合作,撰写《拉祜语的语气助词》(载《云南民族语文》1993年第一期);(5)与马轶群同志合作,对拉祜语中的四音格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发现了四音格在拉祜语诗歌中的对仗规律;(6)在对民族语言长时间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研究民族语言必须与多学科紧密联系,必须同时了解有关的亲属语言和民族。利用一些词可以看出各民族的古老血缘关系;(7)与谰沧县一些同志合作,根据拉祜族的“送魂调”中送魂者灵魂,逐渐返回祖先故里中经过的地名与传说故事,对无文字记载的拉祜族的迁徙历史,为他们制出一幅“拉祜族古先民迁徙路线示意图”。因而确定拉祜族的祖先应是在先秦时期活跃在甘、青、藏高原的古氐羌人,与今天的纳西族的摩梭人、傈僳族的先人,可能有较亲密的血缘关系。1996年退休后,担任云南民族学会满族研究会秘书长、会长工作时,办了12期的会刊。对昆明郊区及农村的满族进行调查,基本摸清了满族这个北方渔猎民族入滇的历史原因和现状。2002年被省社科联、省民族学会评为“优秀学会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