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家学者
张元生
研究领域----- 壮语言文学
姓名: 张元生
来自:中国
出生:1929-1999
籍贯: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
职称: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教授

所在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

个人基本信息: 1950年考上广西大学中文系,一年后被保送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他见证了中央民族学院的创建和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他在一无先例、二无教材的情况下, 创建了壮语言文学学科专业。1952年初,中央民族学院壮语文专业本科班开班,张元生是该班的第一任壮语文教员。与此同时,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会同广西有关部门对广西52个县(点)的壮语进行全面普查后,积极参与了对壮族拼音文字的标准音选点、字母的确定。在此期间,张元生还担任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第六教研室(壮侗语族教研室、壮语教研室前身)主任,主持语文系所设立的壮侗民族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 张元生始终坚持党的民族语文平等政策,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力推广壮文,张元生不仅献计献策,还带领实习队参与推广工作。一直到80~90年代,张元生仍然是壮文推行的有力支持者,积极呼吁有关部门加大壮文推行工作的力度,对壮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推广使用功不可没。70年代后,担任了中央民族学院新建立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全面主持该所行政管理及科研工作。1979年,被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招收了我国壮语言文学专业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85年晋升为教授。同年,在张元生的大力主持和积极努力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协同广西壮族自治区语委在广西壮文学校开办了壮语言文学大专班,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急需的民族语文人才。1985年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成立后,担任副主任直至退休。此外,还担任中央民族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员会委员,并担任北京市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语言学家学会理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在4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先后为研究生、外国留学生、本科生、大专生及短训班、专修班等开设了《现代壮语文》、《壮语语法》、《壮语概论》、《壮汉语言比较》、《壮汉语法比较》、《语言调查实习》、《壮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壮侗语族语言实践概论》、《语言文学研究》等多门课程。担任过“高等学校壮语言专业教材编委会”的主编,组织编写了包括《壮语文》、《壮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壮族文学概要》和《壮汉比较语法》等系列民族语文教材。40多年间,壮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和壮族地区培养了一批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如今许多学生都已经成为有名的专家学者或有关单位的管理人才,为壮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张元生一生以教书为本,始终保持了中国知识分子朴实、谦逊本色,鼓励后学者大胆创新,体现了长者风范。即便退了休,他还对壮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并为壮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出谋划策,在壮族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从事工作及专长: 壮语言文学

科研成果: 1980年以来,先后主编或参编了《壮语构词法初步研究》、《海南临高话》、《天文史话》(该书于1984年获得中国史学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学会颁发的“爱国主义通俗读物优秀奖”)、《奇山秀水话壮乡》、《临高人的文化艺术及生活习惯》、《古壮字文献选注》、《壮族通史》、《壮族史》、《壮侗语族谚语》、《壮侗语族语言词汇对照集》、《壮侗语族语言文学资料集》、《民族词典》等十余种著作。先后发表了《武鸣壮语量词研究》、《壮汉语关系浅谈》、《壮族的方块文字》、《临高话研究》、《壮语变调规律与语法的关系》、《壮族语文的回顾与展望》、《一个战略性的任务》(合作)等数十篇学术论文,有不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壮语语法研究、壮汉语系属关系、壮族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武鸣壮语量词研究》一文,阐明了壮语量词伴随名词的作用,并第一次提出壮语有量级的区别;《壮汉语关系初探》一文,运用语言历史关系比较方法,把壮语与汉语中古音进行比较研究。阐明了壮汉语历史上的关系。《壮族的方块文字》阐明壮文方块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方块壮字的结构、语音和语义,这对中国古文字研究和文字改革都有积极的参考价值;专著《海南临高话》,书中除详细介绍了临高话语音系统、语法系统和词汇外,还分析了临高话跟壮、泰、侗、黎等语言的共同特征,不仅证实了临高话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是一种接近于壮语的语言。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