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家学者
郑张尚芳
研究领域----- 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
姓名: 郑张尚芳
来自:中国
出生:1933--2018
籍贯:浙江温州市龙湾区永中镇
职称:研究员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研究员

所在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个人基本信息: 原名郑祥芳,笔名尚芳,方翔。一直热衷自学语言学,并受到袁家骅、王力、吕叔湘、李荣、王辅世诸先生器重指导,1955—1964年间已发表从拼音至方言的大小文章十来篇。1964—1966年参加浙江省方言调查组,1978—1981 年参加《汉语大词典》温州师院编写组。1980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1991年晋升研究员,1994 年起领取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兼上海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多年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两本,并参与三本专著、两本方志方言部分的编写。曾多次应邀出国参与学术会议和讲学。其主要学术活动有: 方言方面,调查过浙江22县市、皖赣鄂闽35县市、粤北13县市的方言,对吴、徽、闽、赣、客、粤、江淮七种方言皆曾多点实地调查,还调查过壮语瑶语及畲话。母语温州方言是其研究重点,其系列论文使成为吴语的紧松鼻流音声母、连读变调、儿尾小称变化、促化及语言层次、语言底层等现象的最早研究者之一

从事工作及专长: 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

科研成果: 2008年出版专著《温州方言志》。2002年《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中的徽语部分。 《温州方言记》、《温州音系》、《温州方言的连读变调》认为清浊声母与阴阳调类间有严格配合关系,鼻流音声母应分紧、松两套。论吴语底层语音的《浙南和上海方言中的紧喉浊塞音 b、d 初探》、考索了b、d 在浙沪分布 跟古越语侗台底层的关系,驳改奥德里古b、d 只见于东南亚与海南的论断。 《中国语言地图集》中负责吴语、安徽南部方言及粤北方言的分区。 《方言异常现象在地理分布上的密集与稀散》提出每种语言现象都有发生发展及消亡的周期,可由地理分布疏密反映。又依实地调查指出吴语边区全浊声母已清化,而赣闽粤语里都有些点仍保持读浊音及塞音声母三级分法。1989《汉语方言舒声促化现象》研究从内蒙到广东此现象的分布及其历史。 古音及汉藏比较方面 温州很多古音遗存《切韵》难以解释,故自 50 年代末即研究上古音。上古音论文《汉语上古音系表解》,《上古音构拟小议》,《上古韵母系统和四等、介音、声调的发源问题》等。 《<蒙古字韵>所代表的音系及八思巴字一些转写问题》、《从<切韵>到<蒙古字韵>音系的演变对应规则》、《汉语的同源异形词和异源共形词》(《汉语词源研究》1辑)论述了这两种词系,古音研究要重视“转注”材料,即同一字形的变式分化:命令、立位、益溢、史吏、老考、荼荼、箸著着等,即多属同源异形词系。在亲属语比较上还得注意异源共形平行词系,1981《汉语上古音系表解》就已提出汉藏两语比较中同谐声的“共形词”比较法,后发展为《谈音义关联的平行词系比较法》(民族语文2004-1)。2006《汉藏两语韵母异常对应》(语言研究2)更强调了比较的异常对应。 应用其上古拟音解读了民族语古文献中号称千古之谜的《越人歌》,《勾践维甲令》及《白狼歌》,阐明古越语与侗台语,白狼语与缅语的亲缘关系。又以人名、地名、扬雄所记吴越词与泰文比较,对古越语作了开创性探索。 1993、1998由大量同源词比较(《白语是汉白语族的一支独立语言》提出汉语白语共同组成“汉白语族”新说。1993 《澳泰语言根在汉藏》(CMAMC会议)、1995《汉语与亲属语同源根词及附缀成分比较上的择对问题》二文主张将汉藏、南岛、南亚三语系合为华澳大语系(邢公畹称“汉藏泰澳语系”。

学者风采: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