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周耀文
来自:中国
出生:1924-
籍贯:广东普宁
职称:副研究员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副研究员
所在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个人基本信息:
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同年进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工作。1956年调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傣语研究组组长。1962年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与民族研究所合并,仍继续进行民族语言调研工作。1975年调云南民族学院(现云南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系任教。1979年底调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3年任副研究员,担任壮侗语族研究组副组长。1984年任新成立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组组长。1985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语言专业硕士生导师。1990年起享受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自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除进行民族语言调查研究外,还兼做一些教学工作。1952年至1954年,在留驻云南工作组调查少数民族语言期间,曾担任傅懋勣先生兼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讲授“少数民族语言调查”课程的助教。同时,还给云南省民委会民族语文研究室的同志讲授“民族语言调查”和“国际音标”。1975年至1979年调云南民族学院民族语言文学系任教,讲授“现代汉语”和“傣汉语法比较”。1982年3月至6月,应邀为华中工学院语言研究所举办的“语言学进修班”讲授“语音学”。1985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壮侗语言专业85级硕士生导师。1990年任民族所特约研究员兼研究生院民族系教授。1992年3月至6月(每周二次)给俄罗斯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访问学者介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和民族语文政策。”
从事工作及专长:
侗语族
科研成果:
主要业绩:(一)协助云南德宏州制订傣文改进方案获得成功。自20世纪50年代初便参加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改进工作。1952年12月,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调研人员的身份应邀到云南保山参加“傣族文字改进委员会”成立大会,并被推选为傣文改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协助制订“德宏傣文改进方案(草案)”。此后,还多次到德宏州参加傣文的补充修改会议。1957年为傣文改进委员会执笔拟定了《德宏傣文改进方案》,为此后德宏傣文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二)长期从事傣语调查研究,主编出版《傣语方言研究》和《德宏傣语同音字典》,自1952年初起,便在傅懋勣先生的指导下,开始调查云南傣语。由于人力和其他条件限制,只重点调查西双版纳地区、德宏地区和金平县等使用傣文的地区的方言,1982年在壮侗语组同仁们的合力帮助下,组织了多达八个人的调查组,于1982年9月至1983年1月到云南对傣语进行全面调查。摸清了云南全省的傣语方言、土语分布和差异情况;出版《傣语方言研究》,接着又主编出版了《德宏傣语同音字典》。(三)积极贯彻我国的民族语文政策,努力倡导从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民•汉双语教学体制,正确地处理民族语文与汉语文的使用和发展关系。他积极贯彻我们国家“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语言政策,多次到西南民族地区调查民族语文使用情况,并主动地把调查到的情况反映给地省和中央有关部门。回京后又写了一封长 信给省人大常委副主任王连芳同志(专管民族工作的),汇报云南当时的民族语文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王连芳回信,表示衷心感谢。又1986年2月24日,周耀文向国家民委文化司汇报云南、贵州等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初等教育和民族文字在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化司领导把《汇报》稿用专刊的形式,以《周耀文同志谈民族语文问题》为题目摘要刊登在文化司主编的《民族文化工作简报》上(1986年4月18日,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