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旭
研究领域-----
彝族及西南民族社会、历史、语言、文字、文学、民俗、宗教等文化研究
姓名:
朱文旭
来自:中国
出生:1952-
籍贯:四川省凉山喜德县
职称: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教授
所在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个人基本信息:
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彝族及西南民族社会、历史、语言、文字、文学、民俗、宗教等文化研究。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论文从语言学和历史学、民族学角度运用大量的证据论证过去尚未解决的有些疑难问题。论文《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姓氏词的词源结构与等级分化》(《民族语文》1987年第1期)彝族姓氏中双音节姓氏很大部分是以“吉”作为前缀例如“吉克”“吉史”,还有一小部分是以“吉”作为后缀,例如“达吉”“黑吉”。它的词义问题从来没有人探讨,论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阐释了千百年来流行于彝族民间姓氏中存在的前缀和后缀的词素的词义和结构。实际上它反映了彝族奴隶社会的等级姓氏。“吉”义为“奴隶、百姓”。论文《“蛮”语义以及文化现象》(《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4)“蛮”历史上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如“倮蛮(彝族)”“苗蛮(苗族)”。文章认为“蛮”其实是南方民族藏缅语言中的“人”之义,比如早期的记载“昆明”的“明”、“普米”的“米”和彝族“撒梅”人的“梅”都是“人”的意思,“南蛮”就是南人。藏缅语“米”(人)与汉语的“民”都是异音同义表示“人”。许慎《说文解字》:“蛮,南蛮蛇种。”“蛮”的起源可能与蛇图腾有关。南蛮是以蛇为图腾崇拜的民族。蛇为原生图腾又演化成了龙。而龙是氐羌民族最早的图腾。据此可以说,“蛮”就是藏缅语“人”的早期记载。论文《夜郎为彝说》(《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4期)从彝族族称、竹灵崇拜、彝族社会形态、传统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夜郎与彝族有关的论证,通过从西南地区与之相关的资料进行历时比较后,提出“夜郎”为彝说。论文《彝为土著说——兼论语言与民族史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彝族的来源问题有北来说、东来说、南来说、西来说。但这些说法大部分牵强附会。论文从彝族内部文化现象和文献资料彝文文献和《指路经》以及语言文化材料例如底层词汇等资料进行多方面论证,提出彝族是西南土著民族的观点。论文《土家族为“僰人”说》(《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4期)有学者认为土家族来源于“巴”人。汉文史志记载巴人和蜀人都是汉族先民。一般后人都把他们的文化记作“巴蜀文化”。土家族来源与“巴”人无关。土家族族称“比际卡”、“比兹卡”、“比兹刹”。“僰”古音为并母,k辅音韵尾。土家族的族称“比际”、“比兹”就是“僰”字。“僰”上古并纽职部,中古并母德韵。k辅音韵尾。“僰”与“白”在汉文史志中时常混用。“僰人”与后来出现的“白蛮”有关。“白”上古并纽铎部,中古并母陌韵。k辅音韵尾。“僰”的古音就是“比际”,后一音节“际”、“兹”是k韵尾变成了一个音节。“卡”其实就是汉语“客”的借音。因为土家族先民从四川宜宾、贵州毕节搬迁到川东地区、湘西地区以后,被当地人认为是“客人”。居住一段时间以后,苗瑶其他民族又称他们为“土蛮”“土人”或“土家”。
从事工作及专长:
彝族及西南民族社会、历史、语言、文字、文学、民俗、宗教等文化研究
科研成果:
出版专著《彝语方言学》、《彝族文化研究论文集》、《彝族原始宗教与文化》、《彝族火把节》。合著《现代彝语》、《彝语词汇学》、《彝文文献学概论》、《彝文指路经译集》、《彝语基础教程》等。论文《哈尼族祖居地考》(《思想战线》1998年第2期)、《“吐蕃”考》(《中国藏学》2000年第2期)、《僰人源流考辨新解》(《思想战线》1998年第9期)、《彝族召魂习俗》(《民俗研究》1990年第4期)、《凉山彝族四十八家运动始末》(《思想战线》1992年第5期 )、《凉山彝族亲属称谓及其婚姻形态窥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等主要探讨有关民族历史和族称以及亲属称谓反映的婚姻形态问题。彝语研究方面论文:《彝语使动范畴前缀词素研究》(《民族语文》1998年第6期)、《彝语使动范畴后缀词素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彝语被动句式研究》(《语言研究》2004年3期)、《凉山彝语复辅音声母探源》(《民族语文》1988年第6期)、《唐代<蛮书>中乌蛮彝语考释》(《中国民族语言文学研究论集》民族出版社2001年)、《凉山彝语中的汉语借词》(《民族语文》1997年第4期)、《彝语元音i和的对立》(《民族语文》2002年第1期)、《凉山彝语的时间词》(《中国民族语言论丛》(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彝文研究方面论文:《彝文类型浅议》(《文字比较散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彝文中的借汉字研究》(《三月三》2005年6期)、《彝文构形法初探》(《三月三》2006年12期),文章分析研究彝文从象形、指事的表意体系文字向同音假借的表音体系发展的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