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家学者
邓章应
研究领域----- 比较文字学与民族文字
姓名: 邓章应
来自:中国
出生:1977--
籍贯:四川省开江县
职称:副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所在单位: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个人基本信息: 生于四川省开江县,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字学与民族文字。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研究人员。现为重庆市语言学会理事、《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辑刊主编、《华西语文学刊》(比较文字学专辑)主编。 曾主持以下科研项目:教育部哲社规划项目“纳西东巴文与水族水文比较研究”、“东巴文谱系整理及历时演变研究”;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维西见闻纪》校注与研究”、四川省哲社规划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发展史”、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纳西族哥巴文调查研究”、中山大学中国田野调查基金项目“摩梭达巴文献与达巴文研究”、四川省教育厅社科青年项目“原始记事与文字产生”;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 “纳西东巴文献字释合集”子项目;教育部重点基地招标项目 “中华民族早期文字资料库与《中华民族早期文字同义对照字典》”子项目。

从事工作及专长: 比较文字学与民族文字

科研成果: 出版专著《<跻春台>方言词语研究》(巴蜀书社,2006)、《中国文字家族》(大象出版社,2007,第二作者);主编《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华西语文学刊》(比较文字学专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已发表论文有《中国比较文字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比较文字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文字学观念的时代演进》等。梳理中国比较文字学研究历史,将中国比较文字学研究分为准备期、萌芽期、创立期、发展期,明确了中国比较文字学研究的学科地位。 发表《纳西东巴文初造字仿拟机制试析》、《纳西东巴文新造字机制试析》、《水书造字机制探索》《哥巴文造字机制研究》等论文,提出分层造字机制理论。文字系统中的字符,是累积形成,并非一下子全部产生,字符的形成是有层次的。使用何种文字符号表达不同语言单位,是有理据的。文字系统中的一部分字符独立产生,大多数采取象形的方式,更多的字符是在已有字符的基础上经过变形、增减笔画和组合字符形成的。还有一部分是借用其他文字系统的字符。 研究了西南地区多种民族文字,如《纳西东巴文线字素研究》、《摩梭达巴文初步研究》、《玛丽玛莎文田野调查报告》、《玛丽玛莎文研究》,引进音补理论研究意音文字的演变,发表《东巴文音补初探》、《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关注东巴文的特殊异体字,发表《纳西东巴文语境异体字及其演变》、《<纳西象形文字谱>的异体字及相关问题》。从综合角度研究了西南多种民族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关注传教士在中国创制的各种文字系统,发表《传教士所创民族文字概说》、《柏格理文字在中国的创制与传播》、《传教士所编<西蜀方言>及其在四川方言研究中的价值》。关注文字起源神话,发表《中国文字产生神话类型初探》将文字产生神话分为文字来源神话、文字缺陷解释、未产生文字神话、文字消亡神话等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成不同的小类。各民族关于文字产生的神话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的特征。发表《巴蜀各民族文字产生神话略述》探讨了巴蜀地区各民族文字产生神话。《东巴文文字起源神话研究》、《水族文字起源神话研究》。 研究文字的命名理据和定名规范以及文字应用,发表《文字的命名理据与科学定名》、《东巴文的科学定名》、《水族古文字的科学定名》。发表《浅议文字的濒危与消亡》探讨了文字的濒危问题,发表《也谈生僻字的信息处理》、《汉字加字母后缀》、《汉字字体知识产权如何保护》。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