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董文义
来自:中国
出生:1930--
籍贯:甘肃岷县
职称: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教授
所在单位:
西北民族学院干训部
个人基本信息:
1951年从兰州大学转入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言系学习维吾尔语。1955年毕业后,在新疆大学和新疆喀什师范学院教授汉语语法和维吾尔语语法,兼做翻译工作。又学习了乌孜别克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和土耳其语。1976年调西北民族学院教授哈萨克语语法和基础汉语。1978年调兰州大学中文系讲授语言学理论。1983年调甘肃省民族研究所从事甘肃境内的哈萨克语、裕固语和撒拉语的研究工作。1985年调西北民族学院干训部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讲授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董文义主要从事语言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五十年代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钻研探讨双语教学的问题。六十年代为了研究维吾尔语言史,学习了鄂尔浑—叶尼塞突厥语碑文。八十年代研究图瓦语,发表了关于图瓦语的论文。他的论文《柯尔克孜族称含义考》,认为“柯尔克孜”一词的含义是“四十和崇高”的意思,而不是汉语古籍中所说的“四十个姑娘”的意思,也不是苏联突厥学家“四十和一百”两个词的组合。据古代中亚民俗以及《乌古斯可汗》等资料的词语特点,“柯尔克孜”的含义是“威武、盛大、庄严”的意思。此文获甘肃省语言学会1986年科研成果奖。他的《哈密方言的历史地位》一文,认为哈密方言的特殊语音现象为研究突厥语族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提供了依据。其语法特点表明维吾尔语和其他突厥诸语言的形态,日渐复杂化和精密化。该文获“耕耘奖”。在语言研究中,董文义认为语言结构是语言研究的主要对象。突厥语的附加成分种类较多,这些附加成分依次附加于句子成分之后,形成了语言结构各部分之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民族语言词汇的含义是由民族生活、民族习俗、民族文化心理状态和民族居住地的特点所决定的。它的表达方式与方法就具有民族特点。突厥语诸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是这些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带着自己原有语言的特点外,又融入了不同部族和部落,受了不同文化影响的历史事实所促成的。所以民族语言和民族语言史的研究,必须与民族发展史相结合才能够取得科学性的结果。
从事工作及专长:
少数民族语言
科研成果:
已出版论文有:《柯尔克孜族称含义考》(《民族语文》1982年第3期)、《裕固族操两种语言问题的初探》、《维吾尔语格位范畴浅论》、《图瓦人与图瓦语》、《哈萨克族的语言和文字》、《哈密方言的历史地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