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家学者
范俊军
研究领域----- 语言理论、南方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以及语言技术
姓名: 范俊军
来自:中国
出生:1963--
籍贯:湖南省桂阳县
职称: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教授、研究生导师

所在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

个人基本信息: 1989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普通语言学,1992年获硕士学位。1996年入暨南大学文学院,研究汉语方言学,1999年获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现为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授、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生导师。《暨南学报》副主编,广东省学报研究会副会长。言学会理事, 范俊军的学术研究主要涉及语言理论、南方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以及语言技术等领域。在少数民族语言领域,其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五岭中部地区瑶语和汉语土话的调查及双语双方言接触研究。较早对五岭中部及周边地区的瑶族语言岛及汉语土话的分布和使用情况,以及瑶语和汉语双方言的接触状况,进行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主持了《五岭中部瑶语岛调查及瑶语与汉语双方言接触研究》、《五岭汉语方言和瑶语生态评估及双语接触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在这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岭地区瑶汉双语双方言接触和渗透主要是一种单向的移植、并置和取代模式。通过大量的土话群体和瑶族群体的人文历史调查研究,他认为,五岭一带的许多汉语土话群体,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瑶族群体。 二、语言生态和少数民族语言濒危问题研究。从本世纪初开始,在孙宏开教授的引导下,开始涉足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调查研究。在五岭地区瑶语岛调查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语言走向濒危主要是语言生态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即使一些被认为“安全”的语言(如瑶语),语言生态也呈现衰落趋势。在《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要关注我国的语言生态危机。他在国内首倡语言生态的理论研究,提出开展语言生态的监测与评估实践。翻译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文件,以及国外语言生态学的重要论述。这方面的研究及学术观点,主要体现在《关于濒危语言研究的几点思考》、《少数民族语言危机与语言人权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当代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现状》、《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增城畲族语言生态评估与保护对策研究报告》等著述中。 三、语言技术方面的研究。在濒危语言调查研究过程中,他认为濒危语言的抢救和保护,应重视和解决濒危语言语音资源流失问题。在《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初探》、《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再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三论》、《面向濒危语言的语档语言学》等系列论述中,对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的基本原则、理论规范、实践规程、技术准则等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观点。他认为,尽快采录有声资源,建立灵活的、可移植的语档,而不是语料库,是符合我国的濒危语言语言事实和族群语言实践现实的;语档建设应遵循“规范和标准先行,技术研发同步跟进”的思路。他和研究生一起,编制了《语言调查语料记录与立档规范》;在岭南地区组织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开发了有声语料采录和立档工具“田野之声(Fieldsound)”和“声飞(Sonicfiel)”软件,实现了语料采录的规范化,以及语料处理的便捷化。与此同时,建立了“中国语言有声资源联盟”信息平台,实现语言有声资源的网络采录、传输、集成与共享。 他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西方语言学论著导读、现代语音学、社会语言学。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及语言技术、中国语言学史。

从事工作及专长: 语言理论、南方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以及语言技术

科研成果: 范俊军的学术研究主要涉及语言理论、南方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以及语言技术等领域。在少数民族语言领域,其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五岭中部地区瑶语和汉语土话的调查及双语双方言接触研究。较早对五岭中部及周边地区的瑶族语言岛及汉语土话的分布和使用情况,以及瑶语和汉语双方言的接触状况,进行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主持了《五岭中部瑶语岛调查及瑶语与汉语双方言接触研究》、《五岭汉语方言和瑶语生态评估及双语接触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在这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岭地区瑶汉双语双方言接触和渗透主要是一种单向的移植、并置和取代模式。通过大量的土话群体和瑶族群体的人文历史调查研究,他认为,五岭一带的许多汉语土话群体,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瑶族群体。 二、语言生态和少数民族语言濒危问题研究。从本世纪初开始,在孙宏开教授的引导下,开始涉足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调查研究。在五岭地区瑶语岛调查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语言走向濒危主要是语言生态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即使一些被认为“安全”的语言(如瑶语),语言生态也呈现衰落趋势。在《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要关注我国的语言生态危机。他在国内首倡语言生态的理论研究,提出开展语言生态的监测与评估实践。翻译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文件,以及国外语言生态学的重要论述。这方面的研究及学术观点,主要体现在《关于濒危语言研究的几点思考》、《少数民族语言危机与语言人权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当代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现状》、《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增城畲族语言生态评估与保护对策研究报告》等著述中。 三、语言技术方面的研究。在濒危语言调查研究过程中,他认为濒危语言的抢救和保护,应重视和解决濒危语言语音资源流失问题。在《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初探》、《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再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三论》、《面向濒危语言的语档语言学》等系列论述中,对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的基本原则、理论规范、实践规程、技术准则等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观点。他认为,尽快采录有声资源,建立灵活的、可移植的语档,而不是语料库,是符合我国的濒危语言语言事实和族群语言实践现实的;语档建设应遵循“规范和标准先行,技术研发同步跟进”的思路。他和研究生一起,编制了《语言调查语料记录与立档规范》;在岭南地区组织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开发了有声语料采录和立档工具“田野之声(Fieldsound)”和“声飞(Sonicfiel)”软件,实现了语料采录的规范化,以及语料处理的便捷化。与此同时,建立了“中国语言有声资源联盟”信息平台,实现语言有声资源的网络采录、传输、集成与共享。

学者风采: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