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华年
研究领域-----
少数民族语言、语言学理论以及有关汉语方言
姓名:
高华年
来自:中国
出生:1916—2011
籍贯:福建南平市
职称: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教授
所在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个人基本信息:
194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语言学部,并获得硕士学位。1943年至1946年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和南开大学文科研究所边疆人文研究室讲师。1946年至1950年任南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50年至1951年任岭南大学研究员。1951年至1954年任中山大学语言学系教授、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教研室主任。1954年至1958年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学报编委等职。
高华年主要从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语言学理论以及有关汉语方言的研究工作。在1943至1946年曾先后调查过昆明近郊核桃箐村彝语,新平县纳苏语、哈尼语,峨山县青苗语,路南县白彝语等。1951年参加中央少数民族访问团中南分团时调查过粤北过山瑶语、海南侾黎语、苗语等。
他从自己的研究经验体会出:(1)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不能凭空分出许多词类和句子成分,必须结合各种语言的语法特点来划分,如:研究彝语时他把一般语法书上的定语和状语,按其功能的相同性(在句子中都表示附加意义)而合并称为附加语;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功能都是作谓语而合并称为谓词。(2)研究一种语言必须注意借词问题。(3)研究方言必须全面研究方言的语法、词汇和语音。(4)研究我国汉藏系语言的学者,除了要精通某个语言外,还应当博于汉藏系语言的各种知识,这叫“博而能精”。已出版专著有:《彝语语法研究》(科学出版社1958年)、《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教程》(与宋长栋、庄益群合著,广西教育出版社)、《广州方言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0年)、《语言学概论》(与植符兰合作,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普通语音学》(与植符兰合作,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教程》(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和《汉藏语言概要》(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
从事工作及专长:
少数民族语言、语言学理论以及有关汉语方言
科研成果:
已发表论文有:《黑彝语中汉语借词研究》(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语言人类学专刊1943年)、《黑彝语法》(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语言人类学专刊1944年)、《论汉语借词与汉文化的转播》(《边疆人文》1943年第1卷第5、6期合刊)、《纳苏语中汉语借词研究》(《岭南学报》1951年第11卷第2期)、《谈谈侾黎语的特点》(《光明日报》1951年9月29日)、《杨武哈尼语初探》(《中山大学学报》1955年第2期)、《印度尼西亚语的句子结构》(《中山大学学报》1961年第4期)、《彝语的重叠词、同义词和同音异义词》(《罗常培先生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纳苏语的附加语》(中山大学《人类学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等。
学者风采: